|
湿帘原纸生产工艺解析时间:2025-08-25 湿帘原纸作为蒸发式降温设备的重要材料,其吸水性、透气性与强度直接决定降温效率与使用寿命。从原料配比到成型加工,湿帘原纸的生产工艺需在亲水性能与结构稳定性之间找到精准平衡,一套成熟的工艺体系能使产品吸水率达200%以上,同时保持良好的抗张强度,满足农业大棚、工业车间等场景的长期使用需求。 原料选型:纤维配比决定性能 湿帘原纸的原料以天然植物纤维为主,芦苇浆与木浆的科学配比是工艺关键。芦苇浆纤维细长(平均长度1.2-1.8mm)、壁腔比小,具有优异的吸水性,在原料中占比60%-70%时,可使原纸吸水速度提升至10秒内完全浸润;木浆(多选用针叶木浆)则为原纸提供强度支撑,其纤维粗长(长度2.5-4mm)、交织力强,占比30%-40%时,能将湿态抗张强度维持在1.5kN/m以上,避免使用中因水分浸泡导致撕裂。 为优化性能,部分工艺会添加功能性助剂:阳离子淀粉(添加量1%-3%)可增强纤维间结合力,使干态强度提升20%;烷基烯酮二聚体(AKD)作为施胶剂,控制添加量在0.5%以下,既能防止过度疏水,又能减少纸面掉毛。 制浆工艺:细化处理保障纤维活性 制浆环节需兼顾纤维分散与损伤控制,通常采用“双段磨浆”工艺。第一段为疏解阶段,将浆板在水力碎浆机中(浓度5%-8%)破碎成纤维束,转速控制在800-1000r/min,避免过度剪切导致纤维断裂;第二段为精磨阶段,使用锥形磨浆机将纤维帚化,磨浆浓度3%-4%,打浆度控制在35-45°SR,使纤维表面产生微纤毛,增强交织能力与吸水性。 针对芦苇浆中含有的杂质,需通过多级净化去除:高浓除渣器分离砂石等重杂质,压力筛(筛孔0.15mm)清除未碎浆块,最后经脱气装置消除浆中的空气泡,防止成型时产生孔洞。 成型与干燥:结构调控决定使用效果 湿帘原纸的成型采用长网造纸机,网部脱水需精准控制:前段通过真空吸水箱(真空度0.03-0.05MPa)快速脱去70%水分,避免纤维絮聚;后段采用压榨辊(线压力80-120kN/m)进一步脱水至含湿量50%,同时使纤维紧密交织。成型后的湿纸页需保持均匀的定量(通常120-180g/m2),横向偏差不超过±5g/m2,否则会导致吸水不均。 干燥工艺直接影响原纸的孔隙结构,多采用“三段式干燥”:第一段低温干燥(60-70℃),缓慢蒸发表层水分,防止纸页收缩起皱;第二段高温定型(100-110℃),使纤维分子重新排列,固定孔隙结构;第三段调湿处理(湿度50%-60%),平衡纸页水分,避免后期变形。干燥后的原纸需达到含水率8%-10%,透气度300-500mL/(min・cm2),确保空气流通阻力小且吸水性稳定。 后处理与检测:性能优化的最后环节 为提升耐用性,部分湿帘原纸会进行表面处理:喷涂纳米硅溶胶(浓度2%-3%)可增强抗霉菌能力,使使用寿命延长至3年以上;浸渍阻燃剂(如磷酸酯类)则能满足消防要求,氧指数提升至28%以上。处理后的原纸需经卷取、分切,卷径控制在1.2-1.5m,便于后续加工成蜂窝状湿帘。 质量检测涵盖核心指标:吸水率测试要求在25℃蒸馏水中浸泡30分钟,吸水量≥自身重量的2倍;抗张强度(湿态)需≥1.2kN/m;耐折度(干态)≥50次。 湿帘原纸的生产工艺正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,生物基纤维(如竹浆、麻浆)的应用比例逐步提高,废水处理采用膜过滤技术实现循环利用。在节能降温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,工艺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原纸的性价比,推动蒸发式降温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,为低碳环保做出贡献。 |